断舍离(上)解读文稿
我心里想着,这个道理很容易,我立即懂了,那接下来开始行动。我找了一个周末,按照书里说的方法,怎么样做杂物的断舍离呢?你们都可以试一下。
第一步,摊开。把家里所有的抽屉、柜子全部打开,把耳环、丝巾、鞋子等都堆在地板上。我的家里瞬间就多出了三座大山,我看着它好苦恼,心里想这不断舍离是不行了。你看,有了信心,有了执行力,那结果呢?
第二步,俯瞰。像书里说的第二步这样,我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,搬一张凳子垫在脚下,从空中来俯瞰我的这些物品。
你们有没有意识到,为什么要从一个高的角度来俯瞰物品?有没有想过,人稍稍地站得高一点意味着什么呢?
第一,你的地位更高,你是一个有决定权的人,你是自己的裁判。
第二,高一点的视角意味着上帝视角,所以它不单纯是一个欲望的选择,它是跟灵魂有了更密切的联系,你是一个灵魂视角,这样人就不太俗气。
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我的这些物品,有很多真的是我不要的,所以我用了从下午一直到晚上,差一点点这一天就翻过去了,这么长的时段,整理出来一大箱不要的东西,第二天就叫来快递,花了214块钱的快递费把它寄出去,给了一个废旧衣物的回收部门。
那么我的衣柜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呢?它瞬间显得空荡荡,视觉上面美丽了很多,而且原来我认为已经不重要的衣服,重新回到了的视线里面。比如一条小黑裙,我立即就到购物车里面,把放在那里还没有买的其他两条小黑裙删掉了,因为我不需要再买了。那如果长期这样,我是不是能够节约很多钱?所以我的钱包也饱满起来了。
接下来,当我整个人在储衣空间里面环视一圈的时候,我非常有成就感,觉得好满意。于是,我决定不断地用断舍离的方法来对付我的生活,这样我岂不是很开心吗?
于是第二周,我又干了一件事,我决定清理我的书架。
我有1万册书,当我站在书架中间的时候,这么环视了一圈,你觉得我一定会成功吗?错!我放弃了。
为什么?我看了那些书之后就会想,这本书虽然我很久不看了,但万一哪一天用得到呢?比如这本书,我虽然已经有一本了,但这个版本和原来那个版本不一样。还有一些书,我会发现我找它的时候,当时它没有出现,我就很着急,立即又去买了一本。像这本书,我就有好几个不一样的版本。
而且我看书有一个习惯,会在上面用笔来划线,或者是写当时的一些想法,那这每一本书不都很珍贵吗?它都带着我的记号,我怎么会舍得把它断舍离掉呢?所以,等到了这一步,我的断舍离计划就彻底宣告失败。
在那一天,我还做了一件事。因为要断舍离,我就很愉快地把我的第一个版本的《断舍离》扔进了垃圾桶。我当时想着,我已经学会了呀,那这本书还有什么用呢?我就扔掉它。
然后过了几年,我的断舍离并没有成功。我就在想,是不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?虽然读了这本书,但并没有深刻地理解和消化。那哪里做错了呢?我需要再对照一下,于是我就又去买了一本《断舍离》。那到今天我跟大家分享这本书的时候,它有了新的版本,我就又买了一本。所以400万册《断舍离》中,仅仅我就贡献了三本的销量,那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到断舍离呢?
所以我也要跟大家分享一个读书的方法。我们看一本书,不能只是认识了这些字,也不能只是说这本书我看完了就算数了,而是要带着思考去看书,否则这本书跟你的关系就没那么深。
那当我发现自己做不到断舍离的时候,我就去进行了一下反思,我真的理解了断舍离是什么吗?怎么样才能做到断舍离呢?
所以在有一天晚上,我就把“断舍离”这三个字找了一张纸,写下来,然后大声地念它:断、舍、离。你们有没有发现,如果自己内心是软弱的、没有力量感的、非常疲倦的,那这三个字就不会那么响亮和清晰。只有当你的内心充满了力量感,这个词才会有精气神,它才是活的。
这件事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,当我念了三遍断舍离之后,我忽然意识到我错在哪里了。断舍离绝不等于扔扔扔,它不是这么简单,它跟我们内心的力量感有关。
山下英子其实非常清晰地给出了一个金句,就在这本书里,我读给大家听:
断,断绝不需要的东西;
舍,舍弃多余的废物;
离,脱离对物品的执念。
再细细地想一下,这三个动词其实是三种状态,但它们分大小的。什么叫分大小呢?离是最大的,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,而断+舍=离,也就是说,断和舍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。
听起来有点意思吧?那究竟怎么做,才能让我们离真正的断舍离更近一步呢?
之前我们讲过,《断舍离》的作者山下英子是在50岁的时候写下这本书的,山下英子1960年代出生于日本的京都。
说到京都,你会想到什么?樱花、和服,你会想到那种缓慢的、美好的、充满气质的生活细节。其实山下英子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也能够保持在这样的状态中,这其实是每一个人心中都向往的生活状态。
我在第一次看《断舍离》这本书的时候,心里就有一个巨大的疑问:为什么山下英子学了瑜伽,她就能断舍离,而我现在看完了《断舍离》,却依然做不到呢?这个区别是什么?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?
我认真地研究了一下,我就在想,有些人真的是知道了很多的道理,他就能把这些道理践行到生活中去,他认为这叫修行。可是大部分的人是知道了很多的道理,结果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
所以特别重要的一件事,是山下英子真正把断舍离这三个字,变成了她的一种生活方式,它不再是纸上写出来的概念,而是成为了每一天的修行。
整理房间的时候断舍离,吃饭睡觉的时候断舍离,看一本书、交一个朋友的时候,她也在断舍离。这样,她的生活中就充满了断舍离的修行,她慢慢地就成为了现在这样一个人。
而我拿自己跟山下英子老师作了一个对比,我就发现,我难以做到断舍离,原因在于我想要的真的是太多,有很多东西的确是看不穿。
她在书中其实也总结了一下,我就立即找到同伴了。可能你跟我一样,你听我分享的时候,也会说我和你是一样的,虽然我们不如山下英子,但总归这么多人都做不到断舍离。可是做不到断舍离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?这本书其实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。
你们有没有发现,我们父母那一辈的人很难做到断舍离。我的妈妈有一个水壶,她用了十几年了,那个水壶已经非常难看了,但是她的想法是什么呢?只要能用就好了,为什么要断舍离呢?
我的家里也有很多旧物,连十几岁的时候我最好的一个闺蜜送给我的生日礼物,到现在还保存着,它始终放在那里,是一个合掌的少女的雕塑。我看见它,就好像觉得我离自己的少女时代还没有那么远,这个闺蜜依然是我青春年代非常珍贵的记忆,所以我会把这个东西当作是那个人。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相同的或者类似的经验?
为什么断舍离很难做到?书里面列举了三类人,这三类人都有自己不肯放弃的东西:
第一类,是逃避现实的人。怕麻烦,不想面对烦心事。
比如说我要去参加英语考试,人家给了我一大堆英语的光盘,我把它们拿回家。那我做的第一件事,难道不应该是打开播放器,戴着耳机,废寝忘食地学习吗?你们会赞同这种做法,对吗?
实际上我要坦白一下,我立即打开抽屉,把这些光盘全部放进去,然后把抽屉门关上,假装看不见,好像看不见这个,考试就不会发生,这就是我们的逃避型人格。
第二类,执着于过去的人。深深地沉溺于往事,其实也是不愿意面对现在。
比如说我们都知道,有一个地方叫作失恋博物馆,这个博物馆里面储存着分手后的恋人送来的各种各样的东西。我曾经去参观过其中的一个,还花了90块钱的门票,进去之后,我看到了很多特别奇葩的东西,比如说两个人一起嚼过的泡泡糖。当时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呢?这也很奇葩。比如说一副骨架,甚至有一块是鲸鱼骨头上的一部分。
还有一个破碎了又被重新粘起来的花瓶,它变得非常丑陋,可是当我看着上面那些裂痕,我就在想,当年那一对恋人为了把它重新粘合在一起,一定花了很多个下午,还花了很多精力。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是快乐的吗?我不知道,但是我对着那个花瓶发了一会儿呆,我心想,世界上有一个角落叫作失恋博物馆,这真是太善良的一件事,否则这些让人心碎的小证据,我们要拿它怎么办呢?
一旦能够把生命中这些让你舍不得,但又会带来负能量的东西清理出去,你的生命会不会重新开始呢?所以这是需要祝福的。那如果这些东西始终盘踞在你的生命里,你看见它就要掉眼泪,那你会真的很快乐吗?
在我们的生活中,你一定会遇到这样的人。比如我在电影中看到过一个细节,有一个男孩子,他的爸爸妈妈是在特殊背景下结的婚,所以爸爸一直不喜欢妈妈,但是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了。后来爸爸申请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工作,始终不在家,妈妈就保留了爸爸当年的钢琴,每天擦拭上面的尘土。
但这个家里没有人会弹琴,男孩子长大之后很愤怒地说:“这东西很占地方,我们把它处理掉。”妈妈不肯,说:“万一有一天你爸爸回来了,他想要弹琴呢?”这个男孩就冲出来说:“他永远不会回来的!”
好残忍,可是那个沉溺在回忆中的妈妈,她的日子一定过得好吗?并不,她只是不肯面对眼下的现实。你身上、我身上,会不会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故事,有过这样的经验?那我们都得问一下自己,能不能做到断舍离?
第三类,对未来充满了担忧的人。比如说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的时候,人们就缺乏安全感。
当年我在电视台录节目,《中国青年报》的总编辑陈小川先生就跟我讲了一件事。80年代的时候,有一次掀起了抢购风。大冬天的,大家冲到百货商店里面,说:“这个电风扇我买了。”冬天买什么电风扇呢?然后那个售货员说不卖。为什么?因为这个电风扇是坏的,它有问题。然而就算是坏的,他也要。
姜昆的相声里面也表现过,那个盐我买两抽屉,那个酱油我买一洗脸盆。你觉得这好笑吗?可是我小时候经历过这样的事。我印象很深,有一年,我妈妈就用了一个洗脸盆,去买了很多的盐,所以导致在此后的几年当中,我们家都没有再买过盐。
那么对照这三类情况,我们就会发现,所谓的断舍离,绝对不是单纯地做生活空间和居家的清理收纳工作。那么它再往深里讲一步是什么呢?是我们内心的断舍离。由于我们心里面有很多的放不下、很多的舍不得、很多的执念,所以才会导致这些东西越来越多,塞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。
可是这些东西都被你看见了吗?都被你用到了吗?都真正是你喜欢并且重视的吗?并不是。那么山下英子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,也是《断舍离》这本书最精华的理念:我们要怎么判断这个东西是宝贝还是垃圾?如果是垃圾,毫不犹豫清扫出去;如果是宝贝,那也毫不犹豫珍藏起来。但是这个判别标准应该是怎么样的呢?
你妈妈说秋裤是宝贝,你一定要穿,每年给你寄两条,然后你打死都不穿,你也没办法扔,你就把它塞在橱柜里面,结果橱柜里面一沓秋裤。干什么呢?又不卖。所以你和你妈妈的断舍离根本不是一回事,彼此不可能说服对方。那怎么办呢?
我们之前不是学到了一个断舍离的方法吗?就是把东西拿出来,站在一个上帝视角俯瞰它们。那站在这个视角的时候,我们脑子里的念头是什么?你仔细想一下,会不会说这个东西还好好的,那个东西还挺贵的,这个东西说不定哪一天有用?
山下英子说,这些提问都不重要。重要的是什么呢?重要的是要问:现在我跟这个东西的关系是什么?这叫当下视角。
如果能把所有以物品为主体的视角,全部转化成以我这个人为核心的视角,那么你就离断舍离又近了一步。这也是《断舍离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金句,我念给大家听,它很重要:
“用当下的视角审视人与物的关系,只选择当下最适合我们、最能让我们开心的东西。其他那些呢?当然都不重要了。”
说到这里,有没有想过这是一个万能句式?但没有人一下子就能学会,我们需要反复地练习。
比如说,一个小小的漂亮的灯,我买它的时候是为什么呢?因为它可爱。可是你会用吗?我又很少点蜡烛,然后平时家里头也不停电,我好着急。可是它只要摆在这里,我心里面就很高兴,我就能安静下来,我可以在这个桌子上铺下笔墨纸砚,然后偶尔累了看它一眼,那它对我就是有价值的,我在断舍离的时候就不会把它扔掉。最重要的是,它长得很美,这就是这个东西跟你是有关系的。
可是假设说这就是别人送给我的一个东西,他说这很贵,这一千块,我每次想要扔它的时候都想,这扔了就等于扔掉一千块。可是你喜欢它吗?你不喜欢,那么这个东西就叫作物比人还重要。那怎么办呢?它对你来讲就是垃圾,虽然可能是别人的宝贝。
所以这个转换是非常重要的,当一切都以我为轴心的时候,你才能弄清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东西是真正重要的。
书里面就讲了一个原理,叫二八定律。也就是说,在我们所使用和占用的这个空间里,80%的物品其实都不是必要的,只有20%是生活的必需品。那么如果这20%的东西都是你非常喜欢的,是你当下精挑细选来的,是你会持续用的,你的生活就充满了快乐。
如果这20%的东西被80%的怨妇包围着,你想想看,你的生活会怎么样?很拥挤,时刻让你觉得好焦虑、好紧张。扔了它,我舍不得,不扔它,我又觉得好焦虑,所以这会造成自己反复地纠结。
那为什么说刚刚那段话就是《断舍离》这本书中的精华?它给我们明确了一个时间的关系:在眼下这个时间,在眼下的这个你身上,有什么东西是最有价值的、对你最有帮助的,那它就是最重要的,是不可以轻易放弃的。
除此以外,你要略略地放松,你要能够接受自己,所以在我第二次看完《断舍离》这本书的时候,就发现我比原来进步了,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,这个认识我也记在了这里,念给大家听:
第一,我们要明白,物品是要被人使用的,如果你不能很好地使用它,那么它对你来讲就是没有意义的。
第二,在你的生活中,一定会保留着很多充满感情的物品,这些物品其实是最难断舍离的。那眼下你做不到怎么办呢?我的看法就是不要强迫自己立即做到,你可以适当地宽容自己一些,这样就不会有太多的负疚感,因为对自己负面的评价也是不好的东西,它是首先应该被断舍离的。
第三,对于一些眼下还没想清楚应该扔掉还是留下的东西,那么暂且放一放,让时间给你答案。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,你和一件物品的关系会发生改变,那这个改变会倒过来,重新塑造你内心的力量。这件事的发生又会对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?它会重新塑造一个人。
所以那些真正做到了断舍离的人,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呢?
《断舍离》中有非常重要的几个句子:
“一件物品只有被使用才拥有生命。”
不要小看这句话,当你把这个句子写下来,你就知道它有多重要。我们的家里面,甚至我们的记忆中,有没有囤积了很多很多的东西?它从来不会被想起,但永远也不会被忘记,是这样吗?可是它没有被使用,那么你怎么能说它对你的生命产生了很大的价值呢?
《红楼梦》这套书从我年少的时候第一次读,到现在我再来看,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的心得和体会。很多年轻的时候看不到的细节,反而在现在重新看起来很有触动。这次读我就发现了一个细节,这个细节是什么呢?就是有一次,王熙凤由于过于操劳就小产了,小产之后要滋补身体,大夫就开了一个方子,这个方子里面是要用人参来做药引子。
像贾府这样的人家,用人参是非常平常的事情。可是这个时候贾府已经在走下坡路了,家里面好的能用的人参其实不够用了,那怎么办呢?大家就说老太太那里是有的,去跟老太太要。老太太就是贾母,她那里囤了特别多的好东西。书里讲:“那箱子里头不会说话的东西,不知道囤在那里多久了。”
什么叫“不会说话的东西”?就是金银珠宝。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其实存在那里,如果你不流通,然后也不摆出来看,它产生不了什么价值,就几箱子放在阁楼上面。后来有一次贾琏还跟鸳鸯商量说,能不能把老太太暂时惦记不起来的东西给他两箱子,搬运出来,暂时去当掉它,来贴补家里的亏空。细读书的人可能还记得这个细节。
那现在去问贾母讨要人参,什么结果呢?贾母说好,开了箱子去找,然后找了几支非常好的人参,拿去给大夫看。大夫一看,说这人参是真好,它有百年的时间了。一百年的人参都已经成精了,在我们中国的动画片里面叫人参娃娃,它可以变成人形,头上扎一个小红绳就到处跑了,说明它的药用效果是非常惊人的,能起死回生。
可是这个大夫第二句话就讲,但是不要用这个人参了,你不拘哪里用点散碎银子,买一点便宜的人参来,能用就好。好奇怪,为什么放着一个百年人参不用,去用散碎银子买那些不值钱的人参来用?
大夫接下来讲了一段话,说这人参当然是极好的,但任何东西都有一个时期,这人参存了这么久,它药用的那部分功能已经慢慢地消逝了。也就是说,它过期作废了。所有东西都有保质期,连保鲜膜都有保质期。这个东西一旦不被用,囤积在那里收藏会导致什么?导致它不断地贬值,直到这个人参死掉,连救人的任何功能都没有了,所以吃这个人参和吃一坨面粉没有任何区别。
那怎么办呢?好端端的人参没有被用到,是这个人参此生的悲哀,也是囤积这个人参的人最大的悲哀。所以凤姐的病其实到最后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,后来她的身体就一天一天地亏空下去了,最后就血崩不止。
所以我讲这个细节,就是想要提醒大家,《红楼梦》里这一段情节给了我非常大的一个反思。很多时候就是这样,我们不管看它多么花团锦簇,看它多么价值连城,但是一旦它跟你的生活是没有关系的,那它对你来讲就没有那么重要。你再爱这个人,但是你们分手了,每个人有各自的生活,那还需要对他念念不忘来折磨自己吗?请断舍离。
你得到一个非常珍贵的爱马仕包包,可是你平时也不会用到,甚至你会觉得背着它出街都没有那么恰当。然后你看见这个包包也没有什么愉悦感,那么你心里的台词可能是“谁能给我折个现”,所以它对你来讲也就不重要。
还有一些别人认为特别好吃的东西。我回去看我家里头老辈的亲戚,那个老太太的牙齿都掉了,她攒的糖放在那里,自己舍不得吃,看到晚辈的小孩子来,她喜欢你,就给你递两个糖。可是你喜欢吗?你不一定要吃。现在年轻的妈妈带着小朋友去别人家里拜年,都是说不要再给他糖了,你看他那一口烂牙。不仅严禁小朋友吃糖,还责怪这些老一辈的人不懂规矩。所以,一个物品如果没有放在恰当的地方,可能就是别人的垃圾。
那说到这里我就在想,其实《断舍离》在第二次回看的时候,我得到了很重要的启发,我会认为,人的生命有点像是蚌壳里面长出的珍珠。这个过程是什么呢?有一个沙子进入到蚌壳里,那个蚌就不舒服,它就拼命地分泌自己特别珍贵的液体,去包裹那个沙砾,最后天长日久,把它打磨成了一颗珍珠。这个过程说明什么呢?从沙子到珍珠,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修炼的过程。断舍离难道不是吗?它也是一个痛苦的自我整理的过程,它是内心非常清晰的分层。
那有的人会说,如果我是那个蚌,一旦有一个沙砾进到我的身体里,我就去做手术,把它切出去。对,你这样子很痛快,立即把它扔掉,你很轻易地就断舍离。但之后你还会有珍珠吗?不会有,此生你都结不出珍珠。所以接下来我要讲这个书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,叫作:人和物的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改变。
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此刻的沙砾也许你认为是非常需要断舍离的部分,但如果你能放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里去看它,去改变它,去接纳它,它会变成珍珠。而有了珍珠的蚌,它就价值连城。
那你认为这是蚌一生中最大的追求吗?不是,所有的蚌壳都想着,我如果没有珍珠,我不会被人类捕捞,我也不会被强行地掰开,把珍珠拿走,把我扔掉。所以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绝对好,或者是不好的,它提醒我们的是什么呢?还是那个时间的关系——当下。
当下你跟这个物品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呢?断舍离告诉我们的是,随着时光的流逝,随着个人不断地修行,我们需要整理自己的内心,让自己一层一层地往更好的地方去,成为自己更满意的那个人。
所以这个时候,你对一个物的看法是会不一样的,眼下苦苦折磨你的事情,可能在未来就只是浮云,笑一笑就过去了。所以接下来,我们再来看这本书中的一个金句:
“断舍离的终极目标是净化灵魂。”
“断舍离的第一步,是从扔掉不必要的东西开始,接下来就是提升自己的灵魂,真正地了解自己,接纳自己,并且爱上自己。”
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,这是一个禅宗的小故事。有一位老方丈,他要选自己的继承人,然后就把两个弟子都叫来,说你看后山有一面悬崖,这面悬崖从来没有人爬上去过,你们谁能够爬上悬崖,先到山顶的寺庙,谁就可以继承我的衣钵,成为掌门人。
那么得到这个消息以后,大弟子干什么呢?他就苦练攀爬的功夫,天天在那里爬悬崖,爬了很久都没有成功。那么二弟子干什么呢?他也去爬,试了一段时间以后,发现根本行不通,他就干什么呢?他放弃了,他就出去游历,一年以后才回来,这时候大弟子还没爬上去。
那老方丈就把两个人都叫来,问:“这一年你们都干了些什么?”听完他们的回答后,老方丈笑而不语,接下来就决定把他的衣钵传给二弟子。为什么?那个大徒弟不是很老实吗?又特别坚持不懈,他一直在朝着一个方向拼尽全力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这不是让人很感动吗?
大家都在强调这样的人是多么难得,那个二弟子发现此路不通,他就逃跑了,为什么要奖励老二、更看重他呢?那么我们来看老方丈的答案是什么。
有一些事情,并不是你的心愿达到了,你就能够实现的,它跟人的能力有关。你爬了一年,这个悬崖还是没有爬上去,说明什么呢?此路不通。此路不通有的时候不能怪你,它说明你尽了所有的努力,你再刻苦,可能这条路都是走不通的。
那么这个时候人要学会什么?断舍离,去找新的路走。所以那个二弟子发现他爬不上去,那他就去游历,去见了很多人,去交了很多朋友,听了很多人间的疾苦,然后继续思想上、智慧上的开悟,他不会拘泥于此刻,就在这儿不断地攀爬。
所以我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讲,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得到一个思考,断舍离绝对不是简单地清理,它还有一点,叫作放弃执着。
这就是我们讲的怎么理解这三个字,断舍离,离字是最大的。离意味着什么呢?就是放下,真正地脱离。而断和舍是不断地修炼的过程,只有断绝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,舍弃了原来那条路,你才能找到一条新的路,这也是断舍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智慧。
那你们听到这里,再来把山下英子给的断舍离公式拿出来对比一下,会不会发现,我的理解已经不太一样了?其实一本好书对我们的启发就是这样,我们很多的思考、行动,甚至是生活方式,源于它,但是慢慢地又有了自己的样子。我对断舍离这三个字,现在已经有了不一样的理解,我也希望能够分享给大家。